当前位置:酷养生百科网>养生常识>正文

《史记》中的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老人养生曾仕强

导语:《史记》中的老子是一个智慧深邃、思想独特的人。他是中国古代哲学家、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。老子主张无为而治,提出了“道可道非常道”的思想,强调顺应自然,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。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目录导航:

  1. 《史记》中的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
《史记》中的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

首先是鹿邑人,或者是亳州人,老子是道家的始祖,其探究天道,为人处世之道,君王之道,地球运行的规律等。不管怎么说,老子是当时学问最高深的一位高人。也是当时最长寿的独一份。

老子的学说影响了中华两千多年,至今仍发挥重要的作用。国学大师:“曾仕强说:读老子的书可以成为神人”。可以想象老子的学问多么博大精深啊!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诞生老子,就不会有至高的哲学思想,辩证对立的相互转换的解析。更不会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醒悟与飞速发展……


老子其人

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,原本姓李名耳,字聃,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。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、哲学家,连孔子都曾前去拜见他,向他问礼。老子的著作《道德经》,展现出的思想和见解,对两千年来的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价值观,影响重大,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

说说老子的生平

公元前551年,老子20岁的时候,供职于周王室,担任了藏室史这个官职,也就是管理藏书的官员。老子36岁时,遭受排挤被免去藏室史一职,老子出游鲁国。5年之后,老子又被召回,官复原职。公元前526年,26岁的孔子到周朝游历,拜访了45岁的老子。公元前516年,55岁的老子再次被免职,原因是藏书被王子带到楚国。公元前501年,51岁的孔子再次来到老子的故里,向70岁的老子问学。

史记中的老子著书

史记记载,大约公元前481年,老子已经90岁,这时的周王朝已经败落,老子决定离开家乡,出函谷关去云游。当时守卫函谷关的官员叫尹喜,他对老子说:“您将要隐居了,就难为您,留一本书再走吧。”老子就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,此后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去向了。

史记中的孔子问礼

孔圣人对老子的评价,非常之高。这一点在史记中有记载。孔子来到周朝的时候,曾向老子请教问礼。老子是怎么说的呢?

他说:“你提到的那些人,早已经成了枯骨,现在留存的唯有他们的思想。何况,君子有机遇就去实现自己的价值,没有机会就像飞蓬一样,到处漂泊就好。我听说会经营的商人,都深藏着好东西,看起来像是缺货,有德行的君子,表面看上去都是一副很傻的样子。希望你能去除骄傲和欲望,去掉神气和不正确的理想,这些都对于你的修为没有好处。我能和你说的,只有这么多了。”

孔子离开后,对弟子说:“我知道鸟能飞,鱼能游,野兽能跑。能跑的可以用网捕猎,能游的可以用线钓到,能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。至于龙,我是不知道它能乘风上天的。我今天见了老子,就像看到了龙一样!”

可见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之高。

司马迁对老子的评价

综上所述,史记中对老子的记载,着墨不是特别多,我们对老子的立体了解很有限,但是司马迁在老子的传最后面,对老子进行了评价:当今学习道家的都排斥儒家,儒家也排斥道家。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,难道就是这种情况吗?老子无为,已经达到自我的化境,清净于世,自然一身正气。

老子,大智如愚。

《史记》记录,关令尹喜曰:‘子将隐矣,强为我著书。’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,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,莫知其所终。”“莫知其所终”五字将老子彻底湮没在历史的风霜中。有点神了。

老子“大智若愚”“老子”一直都在我们身边, 聪明的人,不炫耀自己,从表面看好像很 愚笨。

老子曰:“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”

其中,大智若愚是指那些看起来很愚笨,但实际上有大智慧的人。在儒家和道家看到,大智若愚是一种崇高的境界,代表了处世的至高智慧。那么什么样的人,可以称得上“大智若愚”这四个字?




免责申明: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不代表酷养生百科网立场!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合作!
当前文章地址:https://www.kuyangsheng.com/yscs/77749.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!
上一篇:春季最适合蒸哪些汤品喝养生?下一篇:没有最新的文章了...
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