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酷养生百科网>节气养生>正文

天台饺饼筒作文小练笔 清明节为什么吃豆面卷

导语: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,人们在这一天有各种各样的习俗。其中,吃豆面卷(天台饺饼筒)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。这篇文章将介绍为什么在清明节要吃豆面卷,以及它的来历和意义。

目录导航:

  1. 天台饺饼筒作文小练笔
  2. 东北农业生产民俗
天台饺饼筒作文小练笔

我的家乡在山河秀美、佛宗道源的天台山。这里不仅仅风景优美,小吃也一样有特点,饺饼筒就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。在清明节、七月半、冬至、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里,饺饼筒是家家户户非做不可的食品,天台人常常把它用来当祭品,来祭拜先人。不过现在条件好了,只要你想吃,随时都可以做。相传,饺饼筒是济公所留下来的: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,见每一餐都剩下许多菜,觉得很浪费,就把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,这种做法受到了众僧的喜爱,便流传至民间。制作饺饼筒,要先将馅炒好放在一边备用。常见的馅有猪肉、猪肝、鸡蛋丝、豆腐皮、冬笋、豆面、芹菜、豆芽、海带、鱼干等。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面粉往“鏊”上糊,糊成一张薄薄圆形的皮(糊拉汰皮)。最后将食材按顺序裹在糊拉汰皮里,要做到不能裹得太“胖”,也不能裹得太“瘦”,否则就不好看了。饺饼筒包好了也要放在“鏊”上煎一煎,一直要煎到外表皮呈金黄色并油光发亮。我咬了一口,外酥里嫩,热乎乎的,让人吃了一口还想再吃第二口,我似乎觉得空气中都飘荡着香气,令人回味无穷……天台的饺饼筒,真的特别好吃,不信的话,欢迎来到天台山做客,品尝品尝饺饼筒,我们会热情款待,保证让你吃了还想要。

东北农业生产民俗

东北过年的习俗:二十三,送灶王;二十四,扫房子;二十五,冻豆腐;二十六,去买肉;二十七,宰公鸡;二十八,把面发;二十九,蒸馒头;三十晚上熬一宿;初一、初二满街走。

小年祭灶:腊月二十三,过小年,祭灶。东北有首民谣:“糖瓜祭灶,新年来到”。老东北过年要祭灶———希望“灶王爷”保佑全家平安。祭灶时用的是糖瓜、关东糖等小食品,由胶状麦芽糖制成,甜中略带些酸味儿。

正月二十五日是满族的添食节。满族农民家家在这天都要在清早起来时,将灶膛柴灰扒出来,在院中撒三个大灰圈,象征是粮食囤子,在“囤”子里面扬几把五谷杂粮,寓意今年还是粮食满囤。妇女们在这天早上都要煮黏高粱米饭,用大碗装好放在粮仓里,男人们用秫秸编制一辆小马车,一把锄头、一个犁杖,放在饭碗顶上,意思是犁好田,粮食高产,马往家里拉。

饭碗这天要添三次,次数越多越好,以示粮多、仓满。连续添饭三天,祈求哈什神(即仓神)保佑“种好田,多打粮,车马运不尽,哈什日日有余粮”。因此,满族人称二十五这天为“添哈什”日,汉译是“填仓日”。

满族的祖先最初是渔猎民族,后来才逐渐转入农耕,千百年来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习俗沿袭下来:

压帘子:在腊月三十晚上,专用一口锅刷净,添上净水,放上帘子,帘子上放了枚大钱,一片黏糕,一条熟鱼,盖上锅盖,叫做“压帘子”,意味着新年不空锅,取连年有余之意,以求丰衣足食。压帘子风俗反映出满族先民忙于渔猎、采集、农耕,腾不出每顿饭都现做现吃,常把上顿剩下的饭菜放在锅里帘子上,吃时方便,以争取更多时间用于生产劳动。

验月份:因地区不同,做法也不同,有用豆面蒸灯方法,用手将豆面捏成面灯样,灯碗边掐一个牙代表是一个月份,放锅里蒸熟后,看哪个灯碗里有水,那代表哪个月有雨水。还有用一截秫秸一破两半,按一年12个月顺序在里面镶12粒黄豆,然后再合上秫秸用线缠牢放水缸里泡上,三十晚上泡上,初一早上拿出来看,哪个豆粒胀得大小,测量哪个月份的雨水多少,以确定在新的一年里种什么农作物能丰收,如四五月天旱,则种谷子,若预示是“涝”,则种豆子,故有农谚“旱谷涝豆”。

开犁埋蛋:清明前后,开犁种麦,清早带一筐红皮鸡蛋,在地头燃一堆篝火,将牛马拴槽喂上,种地的人们围在火堆一圈烤火,主人将鸡蛋埋在火里烧熟,埋在垅沟里,其意是借鸡蛋求吉利,粮食的籽粒成熟饱满,粮食的石数(蛋的谐音)越多。

以上这些都是以前旧俗,真正让农民增产增收还是党和政府对农村的惠农政策,加强了农业科技进步,才使我国粮食连年丰收,人民生活逐年提高,日子一年比一年好。

免责申明: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不代表酷养生百科网立场!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合作!
当前文章地址:https://www.kuyangsheng.com/jqys/81011.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!
上一篇:立秋各地吃什么 立秋应该吃啥子下一篇:没有最新的文章了...

文章评论